石水渠街 藍屋

綠色生活

老房子變天

2012年11月30日 ~~ 第905期 飲食男女

別看藍屋如此平靜,好玩意正在裏頭不斷發生!

灣仔這角落//愈來愈有趣


這幾年,若要在香港找尋著名老房子地標,灣仔藍屋一定榜上有名。
這兒的「灣仔民間生活館」,曾舉辦不少喚起集體回憶的展覽:電車、兒時玩具、冰室……題材深入民心;然而,最近藍屋悄悄地改頭換面,漸漸變得過癮反斗,不再獨沽一味的懷舊,甚至追上潮流—— 近幾個月,小小的房子忽然成了隱在小巷的「環保學堂」,開辦各式各樣 DIY課程,讓街坊及外人一起上課;內容大多強調發揮創意,教人將順手拈來的廢棄垃圾,變成實用東西:






街坊捐出兩件過氣恤衫,設計師將它們改裝成有型連身裙。


改衣用剩的布碎,可以扭成一個個彩花,變成搶眼頸鏈或點綴錢包。


用舊了的環保袋,原來可以變成一雙亮眼人字拖。


撿來的竹枝和木條,加上咖啡鋁罐,便成為漂亮二胡,音質一點不差。


廢棄膠樽也可變身喇叭,實用價值大大提升。

例如曾經請來退休裝修師傅,帶參加者在附近撿回竹枝、木條,配上咖啡罐,就此製成環保二胡,用來拉奏動聽民謠,甚至有參加者一時興起,即場演奏 Beyond的《海闊天空》!
另外,舊區街道總會找到廢棄廚櫃、餐桌等家具,藍屋也就請玻璃藝術家幫忙回收,教參加者將上面的大塊玻璃小心切割和燒製,翻新為漂亮餐具,將藝術融入生活。
最好玩是年輕設計師花了兩個月時間,將十多件街坊丟出來的二手衫改裝為新潮時裝,然後舉辦 fashion show,請各方友好試穿開派對,在晚上玩個不亦樂乎。
這些 upcycling作品,還包括膠樽喇叭、剩皮做的側揹袋、雞蛋殼蠟燭、布碎頸鏈……通通由一群藝術家和街坊合力炮製,每次課程完結後,也會隆而重之地在藍屋展出,儼如藝術品。
近數月以來,藍屋不單是學校,還成為社區廚房,由精打細算的灣仔太太團帶領,跟參加者到街市挑選時令當造的食材,然後製成各種 homemade小吃和漬物:例如學習把青提子浸酒,發酵成濃甜佳釀,養生又天然;或圍着鐵鑊,將有機芝麻炒得香噴噴,混和麥芽漿,製成無化學添加的芝麻糖;也曾買來本地產有機檸檬,醃製為化痰止咳的鹹檸檬,讓家常智慧發揚光大。
一連串妙想天開的熱鬧點子,令藍屋變得活潑繽紛;想不到,一直在背後推波助瀾的,原來是個外表狂野的後生仔。






Fashion show與別不同,將馬路化身 T台,設計師和街坊一同行 catwalk,老套花恤衫、鬆身球衣、過時泳衣……組合成新潮時裝。


前陣子的南音展覽,以抽象藝術裝置展示名曲《客途秋恨》,一洗過去老舊氣氛。




灣仔街坊跟藝術家學習,把收集回來的舊玻璃家具拆解,用玻璃造碟子,廢物活用。


退休裝修師傅,邊教大家動手做,邊笑談人生故事。


葡萄酒不一定要在超市買,從街市買來新鮮食材自釀也不錯,媽媽們正準備釀獨家靚酒。

社區要活化//生活要反思


這個後生仔,就是三十出頭的藝術家盧樂謙。
阿謙並非一般藝術家模樣,身形健碩,曾效力本地甲組球隊,一次摔傷腳,碰上球會結業,就跑到白英奇讀設計。
畢業後,在設計公司工作兩個星期,馬上發覺意義不大而決定辭職,轉投另一家公司,到油麻地教南亞裔小朋友繪畫,希望將藝術融入舊區。
工餘時間,他亦會以不同的行為藝術和畫作,積極表達對六四事件及民生議題的看法,最經典一次是全身塗滿鮮黃色,六四前夕走在街頭,訴說對和平、自由的追求。
直到今年 3月,他發現「灣仔民間生活館」正式易名為「香港故事館」,不再局限懷舊,並招聘館長發展社區藝術——覺得很有意思,於是毛遂自薦。
當上館長後,他的主要角色,是替藝術家與街坊穿針引線:「我希望將這裏變成一處交換故事的空間,讓人看到不同的生活態度。」皮膚黝黑健壯的他,蓄着龐克頭,說起話來卻斯斯文文。
「藍屋以往的展覽傾向傳統,其實這地方很獨特,居民樂意與街外人聊天,不如利用這裏進行令人意想不到的搞作,趁機衝擊街坊思想!」


「香港故事館」門前木偶,是阿謙用廢棄卡板製作的,左邊的名叫兔子先生,右邊的是炳叔,呼籲大家保持社區清潔。




復修後的藍屋建築群,將加強內部結構,增設廁所和冷氣機,讓居民生活更舒適。


每月一次的黃昏音樂會,熱熱鬧鬧,連爵士樂手也是表演嘉賓。

接下來,他開始在這老房子展開種種奇趣念頭:曾邀請一位裸體模特兒與街坊聊天,沒想到叔叔嬸嬸們毫不抗拒,還認真地討論「何謂色情?」,沒半點彆扭。
此外,他還大膽地在藍屋舉辦獨立電影放映會,請導演即席開講,還有地下樂隊、爵士樂手在黃昏開音樂會獻技,每次都吸引大群街坊前來欣賞,搖頭擺腦打拍子——現場還有糖水派發呢。
「誰說知識分子才懂欣賞音樂和電影?藝術文化應讓所有人共享,不分階層,令這地方更人性化。」阿謙說。
他不斷為藍屋引入新思維,同時也留住重要而珍貴的東西,例如邀請老手藝師傅開工作坊,教年輕一代紮燈籠、做二胡。
「傳統手藝漸被淘汰,最好的保留方法,就是讓老師傅以技術來賺取收入。這樣手藝得以傳承,亦直接帶動社區經濟。」阿謙說。
竭力地保育社區文化,其實是為了未來作好準備。


藍屋門外的綠化小角落,有薑、指天椒、葫蘆瓜幼苗,原來最近由阿謙與街坊共同種植。


英國著名藝術家 Pete Moser(右)拉來街坊和小孩,在街上即興用筷子、白鐵櫈來場大合奏,好過癮!


圓鼓鼓的紙紮企鵝,結合傳統手藝和創意,造型可愛。


請來雞蛋仔師傅在門前開檔,表演炭燒雞蛋仔,眾人吃得歡喜,伯伯也賺到收入。

藍屋建築群最近成功以「留屋留人」方式保育,正進行復修工程,加設廁所及冷氣機設備,讓十多位居民繼續安居。
至於故事館將會以自負盈虧方式經營,地鋪將租予社企經營的素食餐廳及糖水店,樓上單位則租給藝術家作工作室。
一切看來相當理想——可是老社區真能保持不變?
阿謙看着藍屋附近不停興建高級酒店,擔心這裏的車房、小店未必撑得住:「到時可能變成星街翻版,變成高級消費區,街坊的生活又會怎樣?」
他自言沒能力抵抗大商家進駐,但會與街坊主動出巡,認識店主,甚至要求對方在黃昏音樂會贊助小吃,或者前來一起玩樂,務求以人情味感染對方,一起打造更美好社區。
這一種社會運動,溫柔而踏實。


在老房子這小空間內,幾代人聚在一起,似是閒聊,其實正開會討論展覽佈置。


藝術家為藍屋換上新裝置,老房子增添藝術味道。

故事館★★★新搞作


★「不死身!!!無限復活!!!升級再造展」
last call
最近藍屋正舉辦 upcycling展覽,展示街坊和藝術家的合作成果。
地點:灣仔石水渠街 74號地鋪「香港故事館」
日期:即日至 12月 2日
facebook:香港故事館 HK house of stories

★手作印章 X做書工作坊
由兩位手作人一連三堂,分別教授製作絲帶裝訂書及橡皮印章,有興趣人士需先電話報名。
日期: 2012年 12月 9,15,16日(六、日)
費用:$450
報名電話: 2117 5853

★升級再造筲箕燈工作坊
將家中的破舊筲箕帶來,年輕藝術家教你改裝成獨特吊燈,活用垃圾。
日期: 2012年 12月 18日(二)
費用:$150
報名電話: 2117 5851 

撰文:陳詠恩
攝影:陳榮輝、李日進、黃健峰、謝致中
鳴謝:部分相片由香港故事館和盧樂謙提供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vb4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